0596-93089645
中新网昆明11月30日电 题:画家姚钟华:东西融合,基于“互补”归于“自然”
中新网记者 胡远航
著名画家姚钟华,是“油画中国风”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把西方油画的语言运用到了中国山水画的写生和创作中,实现油画与水墨画的相互交融,是中国当代美术史上的重要个案。
图为著名画家姚钟华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袁洪凯 摄
近日,已年过耄耋的姚钟华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回顾其艺术生涯,分享对东西方艺术融合的思考。
姚钟华,1939年出生于云南昆明的一个医学世家,从小就受到中西文化、诗词书画的家学熏陶,对绘画尤为热爱。1955年,年仅16岁的他北上至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学习,后考入中央美院油画系,受到了董希文、吴作人、李可染等艺术大师的教诲。
在姚钟华的记忆中,早期学画生涯的大部分时光是在旅途上度过的。其第一次从昆明到北京,连通中国南北的长江大桥尚未贯通,一路换乘汽车、渡轮、火车等多种交通工具,花费了9天左右的时间才顺利抵达学校。从海拔两千多米的云贵高原,到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的长江中游平原,再到原野寥廓的华北平原……现实铺陈的千里风光图,让姚钟华真切感受到了山水的魅力,进一步萌发了画山水、风景的念头。
姚钟华在北京的求学,围绕学习、劳动、拜访名师展开。“我们早期学画画,走的是写实的路子,花了很多时间练习基本技法,经常去农村劳动写生。”姚钟华说,央美严格的绘画训练,促使他对传统艺术有了全面的了解,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下乡的经历,磨练了意志、开拓了眼界,奠定了其“关注社会、直面人生、深入生活、拥抱大自然”的创作态度;师从中国著名油画大师、《开国大典》创作者董希文等名师,更是开启他对“油画中国风”的艺术追求。
“油画中国风,不是简单的拿油画颜料来画中国的东西,而是在掌握西方观察方法和表现语言的基础上,画出中国情怀。”这一思想,贯穿姚钟华后来的创作。
1964年大学毕业后,姚钟华回到故土。业余时间,他开展大量写生。然而,真正画下广为人知的一笔,还是在多年后——
1972年,33岁的姚钟华完成油画作品《北京的声音》,参加了全国美术作品展,崭露头角;同年,受中国历史博物馆邀请,姚钟华创作成名作——《黄河》。这幅巨幅油画,用冷暖色调对比,描绘层峦叠嶂中的黄河,尽显中国母亲河的磅礴与沧桑。
图为姚钟华代表作《黄河》油画。受访者 供图
“在前往黄河前,身患重病的恩师董希文嘱咐我:你要画的黄河,不是某个景点,也不是一时一地的黄河。而是千古的黄河、中华民族的黄河……”姚钟华说,朝着这个方向,他来到黄河边,老老实实收集素材,认真构思,将北宋山水画中大山大水的气韵融入创作中。
这次成功实践,激发了姚钟华带着油画笔走向了更多山山水水。十余年间,他陆续创作《峡谷新颜》《东方欲晓》《撒尼人的节日》《啊!土地》《夸父逐日》《背水的阿佤》等一系列佳作,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人民大会堂等收藏。
“尤其是《啊!土地》,将西方现代主义与云南民间元素很好地结合起来,是一件被载入中国美术史的作品。”评论人士称,“姚钟华在强调油画与中国式风格结合的同时,又表现出苍劲潇洒的意味。”
图为姚钟华代表作《啊!土地》油画。受访者 供图
也是在这一时期,姚钟华的作品被频频送往法国、美国等地参展。1985年,受中国美术家协会派遣,姚钟华赴法进修。1994年12月,姚钟华旅美,开启了3年的游历生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艺术的中心逐渐转移至美国。想要创作出好作品,不去了解西方是不行的。”尽管已是接近退休的年纪,姚钟华还是决定前往美国学习。“3年时间里,我游遍了欧美各大美术馆和画廊。有时,在一幅作品前一蹲就是一天。”姚钟华说。
基于长时间、近距离的观察,姚钟华对东西方绘画的异同有了更深的认识:以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为例,虽都是表现自然,但前者追求意境,没有固定的视点,画中山水可观、可居亦可游;后者追求真实,采用焦点透视,强调要有固定对象,注重空间、色彩、明暗和光线。
“中西方,基于生存环境的不同,产生不同的自然观、世界观、价值观,进而延伸出不同的艺术观和表现技法。”姚钟华称。
1998年,在游遍欧美各大美术馆、画廊后,姚钟华选择回到云南,陆续创作《怒江》《乌蒙烟云》《开拓》《千古黄河》《大河奔流》《梯田春雨》等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油画“中国风”的探索进一步交融。
“真要搞创作,还是要回到本土。”姚钟华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看了一圈,他“还是更喜欢中国,更想把东西方绘画的观察方式和表现语言做一个重新的组合”。
图为姚钟华代表作《千古黄河》油画。受访者 供图
2021年,82岁的姚钟华在家乡昆明举办名为《风景—山水—风景》的个展,展示其60余年来创作的数十幅山水风景主题作品,包括油画创作、油画写生、水粉、水墨等。业界称赞,这些精品之作,既有中国的山水意境,又有西方风景壮阔的表现语言,全面呈现姚钟华融合西方油画语言和中国文化特质建立自我艺术语言的探索与实践,堪称东西绘画的精彩融合。
“融合东西,基于互补,归于自然。”在采访中,姚钟华如是回应融合心得:首要在于厘清两者的基本性格与宗要旨趣,其次在于扎实掌握两者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技法;做到了这两层,才奠定互补的基础。而能否成功融合,还取决于能否实现从形式到精神自然而然的融合。
姚钟华坚持,不管是绘画的融合还是文明的融合,最终还是要落到内核上、落到人的身上。正如他的创作,画的大部分是云南多彩的山川自然以及民族生活,“但这只是一个形式、一个外在的东西”。画中真正的内核,“始终是更深层次的人的精神生活”。
“所谓融合,不是为了消除区别,还是指向更高的共同的东西。”姚钟华说。(完)
消费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今年以来,扩内需、促消费的举措接续出台,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商业银行以信用卡为支付媒介,连接公众和消费市场,在扩大内需、促进消费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助推作用。
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此前下发的《关于金融支持恢复和扩大消费的通知》,要求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深耕消费金融细分市场,开发多元消费场景,提升零售服务质量,满足居民合理消费信贷需求,通过差异化的金融服务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作为股份制银行信用卡机构,兴业银行信用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将自身发展融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之中,把握消费市场新机遇,以客户为中心,抓住不断涌现的新需求、新业态、新场景,通过数字科技的力量,推动消费金融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2023年第一财经金融价值榜(CFV)上,兴业银行信用卡凭借其在消费金融领域的积极实践与探索,荣获“最佳消费创新信用卡中心”奖项。
以数字为载体,开拓全方位场景建设
马克思说:“消费并不完全都是劳动力的再生过程,真正的消费就是一种人性的恢复过程。”
随着从过去的物质稀缺发展到如今的物质极大丰富,消费群体也逐步从“劳动力再生产”的生存型、物质型、消耗型消费,向发展型、服务型、自我充实型消费转变。
人们对于消费的需求更加多元、更加个性、更加内化,也更不容易洞察。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满足人们的消费诉求,数字技术给出了答案。
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的《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明确提出要“加快传统消费数字化转型”“打造数字消费业态、智能化沉浸式服务体验”。
兴业银行紧跟数字经济发展浪潮,借助金融科技,深度挖掘客户发展型、服务型、自我充实型消费,开拓全方位场景建设,陪伴客户一起畅享“人性的恢复过程”。
今年,兴业银行信用卡独辟蹊径,全新推出了“兴动星期六”特色营销活动,主打周末消费,在一众周一至周五的信用卡营销活动中脱颖而出。
周末,是人们较为放松、全身心恢复自我的时光,消费意愿也更加强烈,“兴动星期六”借助丰富的合作商户资源,围绕线上和线下进行“横向+纵向”布局,将信用卡业务获客模式由“被动式”转为“主动式”,精准匹配客户需求,信用卡客户活跃度不断提高。
“兴动星期六”还与兴业银行信用卡官方App“兴业生活”的“本地优惠”板块相互联动,在各地遴选优质品牌、网红潮店,每周六为本地客群提供“半价”优惠券,拓展“好玩”“有趣”的新场景、满足人们的消费新需求。
“6积分”则是兴业银行信用卡一直以来的活动抓手,通过消费达标后使用6个积分即可兑换诸多品牌权益的方式,全面释放消费活力。今年,“6积分”活动再度升级,延伸合作品牌外沿,持续打造“吃喝游行购娱学”的生活服务圈。
为了助燃“兴动星期六”的IP亮点,“6积分”同样与其强强联动,新增专属于“兴动星期六”的低门槛达标任务,惠及更广泛的客户群体,有效提升客户幸福感和获得感。
从“兴动星期六”到“本地优惠”“6积分”,兴业银行信用卡构成了一套完整的营销闭环。而面向境外消费市场,兴业银行信用卡今年全新推出的另一大营销活动——“兴动全球”。
今年以来,境外游消费快速增长。兴业银行信用卡敏锐洞察出境热潮,提前布局境外支付,大力拓展境外消费场景,及时推出“兴动全球”特色营销活动,主打境外满额交易笔笔返现主题活动,以优厚的返现福利提升持卡客户境外消费能力。
以客户为中心,创新信用卡消费模式
当下,信用卡进入了存量博弈的“红海时代”,银行信用卡经营思维也从规模化获客情结,转而向真正的存量经营发力,将“以客户为中心”放在核心位置。
除了深入挖掘常规客群的消费需求外,兴业银行信用卡正在将视线扩展至更多的消费群体,在提高金融服务覆盖面的同时,也在践行银行的企业社会责任。
今年,在“双11”前后,兴业银行信用卡针对毕业生群体全面开启“助力就业季,3C数码狂欢节”主题活动,通过高力度的满减折扣、整合式营销,为年轻客群带来颇具性价比的让利优惠活动,助力年轻人的校园生活和毕业诉求。
另一方面,针对当下“就业难”等问题,兴业银行还举办金融科普进校园、求职辅导进校园等活动,通过“智库”+“3C数码”双重赋能,帮助应届毕业生提升就业竞争力,更快适应未来的工作需求。
在关注新毕业群体就业乐业的同时,兴业银行信用卡还将视野投向新市民客群。2022年,原银保监会、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银行保险机构关注新市民群体在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的金融需求,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务可得性和便利性。
为了聚焦新市民金融支持政策,打造更精准有效的金融产品,兴业银行信用卡于今年上半年推出了“新市民信用卡”,旨在以卡产品为核心,通过减费用、促消费、提服务等一系列惠民便民“组合拳”,为新市民构建全方位金融服务体系,全力助推普惠金融发展进程。
减费让利方面,新市民信用卡持卡客户不仅可享核卡即免首年年费、任意交易满5笔免次年年费的优惠活动,还可享减免IC卡工本费、金卡交易短信服务费等多项费用减免,有效减低新市民群体的持卡成本。
服务关怀方面,兴业银行信用卡充分整合外部媒体资源,向新市民群体宣传各项产品权益、特色活动与金融服务,有效解决新市民群体获取金融服务信息困难的痛点。通过官方微信服务号、微博、微信朋友圈等自有渠道,多渠道、全方位、高频率开展防诈反骗、信息安全等金融知识普及和教育工作,切实守护新市民客群“钱袋子”。
以绿色为依托,助力国家“双碳”战略
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是各国关注的重点议题,另外,第二十八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也在11月底召开,绿色、低碳、节能、环保,关系着全人类的健康与福祉。
兴业银行是国内较早一批聚焦绿色金融的机构之一,早在2008年,兴业银行就宣布采纳赤道银行原则,成为中国首家“赤道银行”。在市场上,兴业银行发挥集团综合经营优势,提供全方位、多品种、高质量的绿色金融服务,全力成为一流的“绿色金融综合服务提供商”。
而兴业银行信用卡则是兴业银行践行节能环保与个人消费相结合的重要支撑点。
今年上半年,兴业银行推出绿色低碳信用卡,全方位打造涵盖绿色生活的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在个人绿色消费金融领域探索实践,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而且,兴业银行绿色低碳信用卡突破了传统信用卡产品与权益之间的“紧耦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六大绿色权益生态体系,分别是:绿色用卡、绿色信贷、绿色出行、绿色生活、绿色公益及绿企专享等,并结合“双碳”目标下大众消费行为变化趋势,积极探索新场景、新服务,为客户提供用卡新体验。
以绿色出行为例,近年来,为进一步擦亮总行“绿色银行”名片,落实“汽车金融”新赛道策略方向,兴业银行信用卡精准发力新能源汽车金融服务领域,迅速制定行动计划,在业务策略、客户经营、服务体验等方面加速布局,短短几年间,陆续与蔚来、高合、极氪、岚图、路特斯等品牌建立合作。
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政府的事,更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在倡导全民绿色生活方式的道路上,兴业银行信用卡在持续发力。
“金融为民、消费利民、坚守初心”。未来,兴业银行信用卡将继续响应国家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号召,基于对不同客户的深度理解和精准洞察,持续深耕各类消费场景,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贡献“兴业力量”。 【编辑:刘阳禾】
咨询热线:0596-93089645
邮箱:93089645@gmail.com
地址: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天宝镇
关注乐发IV彩票购彩中心获取更多有用资讯